这是唐夕的第1201篇原创文章
图片
为什么你懂了很多道理,却还是做不到,过不好这一生?
而有的人,知道的并不多,却把懂得都做到了,做到极致,反而活的很好。
因为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,不是谁懂得多,而是谁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。
我想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:
知道写作是个复利技能,于是计划每天日更写作,结果写了两天,就觉得没灵感写不下去停笔了;
想学一门新技能或者新副业项目,兴致勃勃买了课程,结果学了几节课就再也没打开过;
决定健身,办了年卡,结果去了几次就找各种理由放弃,最后连卡都找不到了。
次数多了,甚至陷入习得性无助,觉得自己什么都无法坚持做下来,什么事都成不了,拿不到结果,赚不到钱,人生一塌糊涂。
随后把这归因于自己不够自律,没有意志力,太懒散,甚至陷入自我评判,我怎么这么差,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,我是不是没救了,废掉了......只能暗暗羡慕那些自律,做什么都日拱一卒,拿到结果的人,于是更加不自信。
但其实,你只是没有真的懂,你不是真的了解你自己,不是真的了解你的大脑,你生为人的本能天性,所以你的“知”是假知,你的执行间隙自然过长,长到你无法构建出好习惯,陷入想得多做的过少的困境。
所谓“执行间隙”,是你两次行动之间的时间间隔。
比如,你计划每天写作,但第一天写了,第二天没写,第三天又写了一点,第四天彻底放弃……这种断断续续的执行方式,最终会让你一事无成。
为什么执行间隙过长会毁掉一个人?01 大脑的遗忘机制,每一次重启都需要额外成本。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“启动效应”,意思是当你开始做一件事时,尤其是相对陌生的事,大脑需要一定时间进入状态。
比如:
你第一天写作了,第二天写了,但是之后有10天没写,第13天你打开电脑准备写文章,前10分钟可能都在发呆、刷手机,想要进入写作状态,却莫名抵抗,无法进入,一会查资料、一会找灵感,时间过去了,可是没写几个字。
你决定健身,第一天花半小时研究动作,第二天没去,第三天没去,第四天又得重新回忆动作要领。
如果执行间隙太长,每次行动都像是“从零开始”,大脑不得不重新适应,消耗大量意志力。久而久之,你会觉得这件事越来越难,最终放弃。
习惯的养成依赖于“重复”,而执行间隙过长会破坏这种重复性,让你每次的启动都要耗费大量意志力,次数一旦多,你有的只是对自己的怀疑和不相信不认可,这时候你也就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状态。
02 容易拖延,是因为激情消退,逃避复杂,行动力归零。
我们总以为改变靠的是毅力,是自律,但其实我们做一件事,往往靠的是最初的“冲动”或“激情”。
没有这个东西,都不会有你想要做的开始。
比如:
你新年立flag时豪情万丈,但一周后热情消退,行动力骤降,开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,逐渐到放弃;
看到别人成功,一时兴起想模仿,但几天后热情消散,又回到老样子。
就好比,你给自己定了每天写3000字深度思考文章,刚开始你行动力满满,可是没几天不知道写什么了,打开电脑,你就开始抗拒,大脑就开始搜索出各种简单的任务让你拖延,搜资料啊、吃点东西、泡杯咖啡等等。
好几个小时过去了,没写几个字,时间就这样浪费了,大脑又跟你许愿明天再写也没关系,也来得及,就这样不断拖延,直到放弃。
这不是你拖延症,更不是你懒惰,而是激情过去之后,大脑为了节能,一旦发现要做的事过于复杂、模糊,就会下达逃避的信号,任何指挥什么做那些明确、简单、路径清晰的事情。
很多人想改变,想要成长,给自己立了目标,但其实你的改变和成长目标都过于巨大和模糊,大脑潜意识即没有形成惯性指令,又缺乏起点和清晰地路径,不知道具体该做什么,怎么做,于是就逃避,你的目标始终无法完成。
其实,阻碍你的不是你拖延、不自律,而是你没有拆分具体的任务,没有明晰确定的反馈是什么,你越混沌模糊,就越无法成事。
03 自我怀疑,间歇性努力带来挫败感。
当你断断续续执行计划时,往往看不到明显进步,反而会产生自我怀疑:
“为什么我坚持了这么久,还是没效果?”
“是不是我天赋不够?”
“是不是我不适合做这个事?”
在心理学上叫认知耗竭。
当你一边做事,一边自我否定、担心结果、在意评价,大脑就会不断消耗能量,直到你彻底没了行动的动力。
你对不确定性的包容性太低,你对自我的坚定程度太弱。
而真正把你拉下来的,不是做不动了,就是你不再相信自己,也不再相信这件事值得你去做,你怀疑自己做这件事的价值。
所以,真正能决定你是否成事的,其实不是看你多聪明、多努力,而是看你能不能成为一个能包容自己的不确定,并持续为自己提供心理能量的人。
间歇性努力比不努力更可怕,因为它让你误以为自己“尽力了”,却得不到结果。
如何缩短执行间隙,提高执行力?
既然执行间隙过长会毁掉一个人,那如何缩短它,让自己持续行动,养成习惯呢?
01 降低启动成本,让行动变得简单。很多人光想不做,是因为觉得“开始太难”。
比如:
“今天好累,健身1小时太痛苦了,算了。”
“写一篇文章要花2小时,没时间,改天吧。”
你看,其实你不是做不到,而是你给自己的任务太复杂,压力过大,心理阻碍太大,而让你连第一步都无法开启。
在《原子习惯》这本书里,有个2分钟法则很好用,你把任务拆解到最小可执行单元。
比如:
你不要想着“健身1小时”,而是“此刻换上运动服,做2个俯卧撑”。
不要想着“写一篇文章”,而是“此刻打开文档,写50字”。
你的任务越具体,越清晰,越简单,大脑越喜欢,就没有阻力让你拖延,而是带着你快速启动起来,一旦启动,你就能超预期完成。
02 建立“连续执行”的反馈机制。你想想为什么游戏、小说、刷视频让人上瘾?因为即时反馈,你做了就能迅速得到反馈,大脑就会觉得很爽。为什么学习、写作、读书很难坚持?因为反馈太慢。而大脑就喜欢即时反馈,难以接受延迟满足。那你就可以自己给自己建立即时反馈的机制。比如可以做打卡记录,用日历或APP记录每天的执行情况,看到连续打卡的记录,你会更不想中断。我认为最好用也最建议的是做公开承诺,比如在朋友圈或社群宣布目标,利用外部监督增强执行力。我之所以能做到日更公众号1000天,今年做到坚持运动100天,养成运动习惯,靠的就是公开承诺。03 设定“底线标准”,允许不完美。很多人被困在完美主义的牢笼里,觉得自己做的不完美,与其这样不如不做,于是始终无法做到满意,久而久之,想了很多,却没产出和成果。要养成运动习惯,要健身,你哪怕只做5个俯卧撑,也算完成,要提升你的写作水平,养成写作习惯,哪怕只写100字,也比不写强。完成这个动作本身就很重要。先完成,再完美。保持连续性远远比单次强度更重要。04 找到“行动触发器”,形成条件反射。你想想为什么你刷牙不需要毅力?因为已经形成潜意识,成为自动行为。你不需要思考,起床就会刷牙。要培养一个好习惯,提升你的执行力,一定要找到“行动触发器”,固定时间+固定动作,形成潜意识,降低思考成本。比如,要养成写作的习惯,你可以每天早上起床后立刻写500字,不给自己找借口,时间+动作绑定。通过重复绑定,让行动变成无意识习惯。
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,就是进入“间歇性努力,持续性放弃”的状态。
真正的高手,不是靠爆发力,而是靠持续的行动节奏。
如何做到?
第一,降低启动成本,让开始变得简单。
第二,建立反馈机制,用打卡、奖励激励自己。
第三,设定底线标准,允许不完美,但不允许停滞。
第四,找到行动触发器,让习惯变成条件反射。
一个人成事的核心,从来不是某次努力有多拼命,而是你能否让对你有利的行为培育成习惯,每天自发的去做,形成让你越来越强的执行力系统。
曾经我也懂了很多,但做到的很少,执行力差到极致,无法知行合一,这几年我逐渐做成了不少事,养成了一些好习惯,提升了执行力,靠的就是这套系统,希望对你有帮助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